都2025年了,内容创作者还在带货生存吗?

在当今“宇宙尽头皆卖货”的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创作者似乎被推向了一条看似不可避免的商业化道路——无论是知识型、娱乐型还是文艺型内容创作者,当粉丝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几乎都会殊途同归的走向卖货(卖课)变现。

从增量狂欢到存量困境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过去互联网经济都在增量时代,平台在壮大,粉丝在膨胀,就像“人口红利”期一样,只要有粉丝,就会有利润。但是任何模式都不会是一成不变,随着平台流量开始趋缓,粉丝扩张也开始见顶。比如你如果做过知识付费卖过课程就会知道,如果是相同的一套课程,前面几期报名的学员会很多,后面就会越来越少。其实当时有人就指出来了这类内容付费的商业弊端:内容付费的收入属于有IP属性或头部内容的特权,而非常态。

在互联网的增量时代,平台用户快速增长,只要内容能吸引眼球就很容易积累到粉丝,商业化也就如同顺水推舟。这一时期,即便是中小创作者也能分得一杯羹,看似一片繁荣景象。然而,背后隐藏着一个误解:流量增长永无止境。

随着平台发展趋缓,存量时代的残酷现实开始显现。创作者们惊讶地发现,同样一套课程,前几期报名者踊跃,后面几期开始就越来越难吸引新学员;同样的直播带货话术,转化率也逐月下降。这并非创作者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市场饱和后的必然结果。

平台流量也开始越来越向创作者的头部集中,腰部以下后来加入的创作者,即使内容优质,也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机会。尽管很多平台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哔哩哔哩开通充电功能,让粉丝可以直接为自己喜欢的创作up主打赏;微博推出了金V体系升级,为创作者提供商业变现的一对一服务;抖音发起了"Dou Dream垂类创作者生态共创计划",试图搭建用户、创作者与品牌的三方桥梁。但这些举措也只有利于头部创作者。

当前的存量困境下,普通的内创作者更需要发起新的生存路径的探索。

往垂直纵深的小平台迁移

明智的平台选择往往比盲目的内容产出更重要。主流大平台看似流量大,其实已经形成严重的马太效应——头部创作者吸走了大部分关注度,新兴的中小创作者很难获得用户曝光。

这时,我们要学会主动撤离红海战场,转向正处于上升期的小众平台,甚至建立完全自主的独立站点,反而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小众平台首先是流量分配更加均衡,平台为了吸引创作者入驻,往往会采用对创作者新人友好的推荐机制,创作者有着相对公平的展示机会。其次是受众也更加垂直精准,比如专注于户外运动、聚焦独立音乐等受众更焦距的平台,用户具有明确的兴趣标签。最后是商业化也竞争较小,品牌方在这些平台还没形成固定的投放套路,个人创作者有更多空间尝试创新的合作形式。

比如我在 Dribbble 这个平台上传了几张自己的原创插画作品,很快就吸引到了相匹配的客户需求。所以我也毅然注销了以前在微博上的上万粉丝的账号。

从此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站点是平台迁移的进阶路径,当一位创作者在特定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对忠实的粉丝群后,将流量引向自己的网站或APP,能降低对外的依赖。而且,独立站的搭建成本和技术门槛近年来大幅降低,比如我们为创作者构建的小飞页这类建站工具,还有 WordPress、Shopify 等工具让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创建专业站点。

迁移的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最好是可以采用"双平台运营"的过渡策略,逐步将核心粉丝引导至新阵地。自己的站点更是像耕耘自家菜园一样,一点一滴让内容自己成长是更好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容分发到各个平台,最终引导回自家阵营,和粉丝建立起深度的链接。

从内容输出到产品化

传统带货模式的核心矛盾在于:创作者实际上只是一个中间经销商,对产品缺乏控制力,利润也很有限且不可持续。将自身专业内容转化为具有成长逻辑的产品或自有品牌,不是简单的贴牌,而是将内容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审美风格具象化为消费体验。一位母婴类创作者则根据粉丝的育儿困惑,将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整理成体系化的知识卡片,并且配上相应的实物工具包,这就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产品"解决方案。

其实产品化优势不在于规模化生产,未必需要重金投入厂房或库存。创作者完全可以采用"设计+营销"的轻资产模式,将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都外包给自己信任的专业服务商。比如家居改造类创作者通过与本地木作坊合作,将设计中备受粉丝喜爱的家具款式进行小批量的定制生产。还比如我以前的一些插画学员也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文创产品。

知识类内容的服务化转型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大家要明白的是,人类的“学习需求”其实并非来自“积累知识”的需要,而是满足内在的求知和探索欲。学习本身带来的内在满足感是其他的外在刺激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知识产品的优势在于强调持续价值输出和真实问题解决,要知道的是用户付费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的独特的陪伴感。

存量时代下,内容创作者也需打破流量依赖,以垂直迁移、产品化转型重构生态。只有将内容升维为可持续的价值载体,方能穿越成长周期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