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财富的定义确实需要一场深刻的反思更新了。过去我们总把财富等同于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却忽视了那些真正支撑人生命价值的隐形资产——健康、幸福值等整体的生命体验,它们与金钱的关联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
如今,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大家所认为“价值多少钱”的房子短短几个月就会贬值,每个月固定的收入可能也会因为整体经济效益而锐减,受众持有的股票也许一夜之间飘绿,这也让你开始发现了自己正在经历“财富缩水”。而同时,那些我们忽视的隐形资产却更加在大幅锐减,而自己仍然关注着前者却浑然不知。
健康:财富的根基与隐性消耗者
当房价缩水、股票飘绿时,可能你唯一无法被收割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台"精密仪器"需要的是在一种与自然契合的方式下才能稳定健康的运转。
身体健康,这也是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焦点所在:一个人若频繁生病,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还会因工作效率下降导致收入减少。很多企业也会因员工整体健康水平降低而减少薪水支出,这样反而加剧了员工的健康危机,从而形成负循环。
当健康基础薄弱时,赚再多钱也难以转化为高品质的生命体验 。现代医学的双刃剑:抗生素和疫苗虽大幅延长了人类寿命,但过度依赖医疗技术反而可能让人忽视主动健康管理。而传统文化中医当中的很多理论却在提醒我们回归自然规律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关键。
2025年数据显示,30-40岁人群中因代谢紊乱导致的"三高"发病率同比激增23%,而全球约75%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30-40岁正是绝大多数人的事业上升期,这时反而会因为事业的忙碌而忘记了自身健康的隐性损耗,如同精密仪器的零件正在悄然磨损——初期难以察觉,但累积到临界点时,便会引发系统性崩溃。
与此同时,传统中医文化"治未病"理念正重新获得大家的关注。古人"子午流注"的时辰养生法与现代生物钟研究高度契合,凌晨1-3点的肝经排毒时段若持续熬夜,假如把你的健康比作一间银行的话,熬夜,就相当于是在透支生命银行的本金了。很多短视的996企业,看似能压榨出员工劳动的短期效益,实则让企业本身也开始陷入"健康负债-效率下降-业绩下滑"的死亡螺旋。
幸福值:财富的终极目标与反向标尺
从更切实的角度来说,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很像一条抛物线,在超过一个临界点后,财富增长带来的幸福感便会开始衰减。
这也是所谓的幸福边际效应: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超过5万元后,教育、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贡献率反超金钱。比如你夏天"吃第一个冰淇淋最美味",假如要你持续吃下去,吃到手足冰凉拉肚子了,这时的冰淇淋就不再是美味而堪比毒药了。这也是很多年薪百万者的第十次加薪,远不如普通人第一次升职带来喜悦的原因。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认识围墙陷阱:如果你身边人都比你富有,即便收入尚可也会感到匮乏。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就会永远在追逐"下一笔财富",却始终触碰不到幸福。这也在制造着新型的心理贫困。社交媒体打造太多虚幻的财富故事,让很多即使月入2万的白领也因为邻居换车而感到了焦虑,其实即便自身已超越90%国民收入,仍然没有满足感。
而反观很多非货币化的幸福源泉的例子,比如画家完成作品、志愿者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当人们将赚钱的焦虑中转向生活和自身成长——比如用通勤时间学习冥想而非盯着股票涨跌,用去米其林餐厅的钱组织一次家庭野餐,就会真正开始体验到正向的积极的幸福感。正如寓言故事中渔夫与商人的寓言:晒同一片太阳的人,未必需要相同的财富条件,但都能平等享受到阳光。
尽管创造财富是我们毕生都在投入的事,但创造财富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已,这样一看,如果是因为前者而放弃了后者,那我们也就失去了初心和根本,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