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倒逼我们重写价值法则

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那就是:人不是为了生存才要去工作,而是为了发展自我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会带来财富的回流,从而产生了“工作”,在价值实现的回路里,人的“生存”是必然被保障的,甚至是无需“努力”去获得的。

之所以这个认识需要被我们颠倒过来,是因为我发现,无论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还是我身边接触到几乎大部分人,都是“生存模式”里挣扎和做选择的。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逐利,和几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心态。

而“价值模式”下的工作之所以现在开始提出来,也是因为过去走了太多弯路,被反向教育了多少年后,你只能看到“生存模式”的优点,也只能接触到这一模式下的案例,即使有完全相反的结论,也会选择视而不见。

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刚好帮我们开始扭转这一认识。如今,**任何可分解为既定规则、可预测结果的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的算法所解构。**制造业中,机器人替代了83%的生产工序;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处理交易的速度比人类要快10万倍。甚至传统认为需要“创造力”的作曲、绘画、摄影等领域,生成式AI已能快速的量产出合格的作品。

这样一来,过去能养家糊口的“生存模式”范畴的工作就开始一件件被人工智能取代了,这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的失业。有得必有失,失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会开辟出另一条通往过去的价值体系很少触及的层面,过去为了“生存”所选择的工作,往往都能被人工智能算法所演绎,而现在新的“价值实现”的工作正等待人类的探索和挖掘

“价值实现”是一辈子的事

价值实现不是短期冲刺,而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模糊能感觉到自己的“性格偏好”,比如有人好静,有人好动,好静的那个很喜欢窝在沙发里看书,时间久了就有了对于不同的作者行文风格的敏感度,有喜欢的作者和不喜欢的作者,这一偏好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对喜欢作者的文风文采的模仿,最后到自己也开始写文章,从散文,到一篇小故事,最后发展到能写一部小说,自己也就开始成为了一个作者。

作者也有千千万,有的作者的故事放到网上,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并且被发掘很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于是又开始做起了编剧。

……

虽然这个人的身份在不断切换,从读书的人变成写书的人,再到编剧。但都是遵循着他从小的“偏好”开始的。喜好的感觉就像一个指示牌,让你慢慢开始摸索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实现之路。

“价值实现”总是给你带来快乐

这里所说的快乐并非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的快感。有人说,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心流》这本书里也有相关的描述:当个体进入“心流”状态——即全身心投入与能力匹配的创造活动时,会产生超越物质回报的内在愉悦。这种愉悦的情绪本身就是财富,当你在“愉悦”的状态下,你的工作也带着这份情绪感染力。

比如以前我们住的小区门口一个保安,他每天总是很愉快的和小区住户打招呼,那种热情并不是工作的需要,只是出自他天然的举动,和其他的保安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次接触到物业后,得知他已经被整个物业公司评为了“优秀示范岗”。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保安并没有做什么太大的努力,他仅仅只是每天很快乐,并且把这份喜悦的情绪带入到了工作状态而已。

快乐本身所创造的价值,相信所有服务行业是能耳濡目染的,宜人的微笑、温暖的口吻……这些愉快的细节都不是能作为“条条框框”的规则所能做到的,而一定是真心热爱的人才能自然流露出来的。

“价值实现”的每一步都无法预测

价值实现的这条路也同时拥有非线性的特征,所谓非线性也就是无法预测。如同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云。爱因斯坦就曾经坦言:“并非所有重要的事都能计算,也并非所有能计算的事都重要”。

要知道,任何事的发生其实都是概率的实现而已,因此在“价值实现”的路上,你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展示,这也意味着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未能被你看到,你所要做的就是在这种未知的探索下保持好奇,根据内心的指示牌,让心流和愉悦引领你去往那个符合你最高利益的地方。前面没有人走的路,并不代表走不通。

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未必马上能看到投入的产出,很多人会在外界的刺激下乱了阵脚。比如看到短视频直播很火,于是很多原本不适合做短视频或做直播的内容也都搬到了短视频平台。短期看,也许的确带来了流量,却发现自己接不住的流量很快就流走了。这就像把99度的水反复烧开又冷却,看着热闹却始终等不到沸腾的质变。

人工智能正瓦解“生存模式”的根基,却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价值疆域——只有向内探索心流与热爱,才能实现算法无法触及的生命意义。未来属于那些将愉悦转化为创造力的觉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