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被灌输“努力总能成功”的信念,但这个观念的逻辑硬伤是:你永远无法预测未来。
那些看似精心设计的计划,可能被一场黑天鹅事件摧毁。而某些偶然的际遇,却能改写命运的轨迹。不确定性让所有行动都像一场赌博——有人赌赢了,被奉为“天道酬勤”的典范。更多人则被迫接受命运的嘲弄,在无常中学会妥协。
想要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赌局中安心,关键在于用"筛子思维"代替"蓝图思维"。就像淘金者不会盲目挖遍整座山,而是用筛子过滤掉砂砾——我们需要用四个筛子层层过滤,找到真正值得投入的终身事业:
第一层筛子:选择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事
别被"风口"忽悠,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创业者,都是做那些能让自己忘记时间的事。
比如你开奶茶店不是因为听说能赚钱,而是每次研发新品时,连熬五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做宠物用品不是因为行业数据好看,而是你真心喜欢毛孩子,看见它们使用你的产品,会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这一条也可以在消费时反向筛选出真正用心的好产品:比如我们买狗粮就选择养宠人的店主,喜欢猫猫狗狗的心是相通的,事实证明,这样的狗粮吃了几年下来狗子也很健康活泼,从来也没有生过病。
我们做小飞页这个产品也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十年如一日的醉心于写代码,而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写作本身就能带来力量和快乐,码字真的很有趣。
第二层筛子:永远站在"利他"角度思考
市场需求不是靠问卷问出来,而是带着同理心去体察到别人的困境。
发现小区老人总在超市搬重物,可能比"中老年消费市场报告"更能催生出社区代购跑腿服务。能解决具体痛点的方案,永远比"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更有生命力。
能同时满足滋养自己又利于他人,无论是否成功,从事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就已是赚到。就像我们十年前从公司离职开始创业那一天起,想要的无非就是这件事能持续做下去而已。所以,慢工细活、低成本运营一直都是我们推崇的经营之道。
第三层筛子:把失败当"排除法实验"
就像玩扫雷游戏,每次踩雷都是在缩小成功范围。
你开烘焙工作室三个月没起色,不是证明你不行,外在只是在提醒你:要么选址不对(或许可以转线上私房)、要么品类不对(可能需要专注低糖赛道)、要么客群不对(也许能转型企业下午茶定制),或者仅仅只是时候未到。
成功的人不是没失败过,而是懂得把每次失败都变成排除错误选项的线索。并且,不要轻易用“成功”“失败”这样的词来定义自己,你要知道的真相就是外界并不能定义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无论成功和失败也都是暂时的经验,此一时彼一时,个人创业时拥有一颗稳定踏实的心,这比职业本身更重要。这也是我开始筹划要写这一系列文章的原因之一。
第四层筛子:用身体感受"不合适"
头脑的理性分析是会骗人的,但身体的抗拒最诚实。就像你明明知道知识付费赚钱,但每次写课程大纲就头痛欲裂,相信身体的抗拒很重要。
就像几年前我开设线上插画课程,虽然我非常喜欢教画画,也热衷于和学员们互动,但课程推广却是我非常抗拒的,提到课程直播我就犯难。当时我选择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再开设课程,而是潜心去做我的扁平插画拼图产品「小园素」。这些年,插画学习的风口被AI绘画所影响,不少同行都已不再开课,而我却从「小园素」的成长中吸收到了新的价值和乐趣。
要知道,身体比你的大脑聪明智慧多了,生理性排斥,就是身体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真正的终身事业,应该是那些让你早上自然醒、每天能让你享受、全然连接当下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记住三个反常识的真相:
1.完美计划不如用行动去试错
与其花半年写商业计划书,不如学那个贴纸条借衣服的女大学生,用A4纸+马克笔三天就可以通过SOHO店验证本地真实的需求
2.资源不足反而是优势
没有资金?那就正好逼着你做轻资产模式,并且你还可以有时间验证这件事的可行性。
3.成功是副产物
那些被奉为励志典范的创业者,当初可能只是想解决自己的某个小麻烦。无心插柳柳成荫。
创业不是和命运对赌,而是通过持续筛选,找到那个"既让你心动,又能让别人受益"的甜蜜点。当你不再执着于预测未来,而是培养出"在不确定性中进化"的生存智慧。